單 車 的 演 變
應 用 了 鏈 條


最早期的單車並不符合「自行車」的條件,它具備單車的雛形,有兩個車輪及一個車架,但並無腳踏。 騎車者全靠兩腳交替後蹬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令車輪滾動。

到1861年,法國的 Michaux 父子發明第一架使用腳踏的單車,設計仍然十分簡陋,不過已經設有煞車掣。

這時期單車的腳踏都是安裝在前輪的軸心,腳踏每轉一圈,單車就向前移動一段相等於前輪圓周的距離。 換句話說,前輪愈大,腳踏每轉一圈時所帶動的距離也愈長。於是,單車製造商就將前輪愈做愈大,這樣,單車可以走得快些。

不過,前輪太大,上車就比較麻煩,大多數的單車都要特別安裝一個「梯級」在後輪上的車架以方便上落。

同時,這樣高的單車也的確危險,如果路上稍有障礙,或是下斜坡時,一不小心,騎車者就會從車上跌下。

到1877年,法國的 Rousseau 終於設計出一款使用鏈條的「安全」單車。在三數年間歐洲市面便出現一些與現代單車相當接近的單車款式, 到1890年,單車己成為廣大市民所喜愛的交通工具。
使用鏈條的單車把腳踏裝在單車的中央部位,通過鏈條與扣連齒的配合帶動後輪, 當腳踏的扣連齒數比後輪的扣連齒數多一倍時,腳踏每轉一圈,單車就向前移動一段相等於後輪圓周兩倍的距離。

踏入二十世紀,單車的設計繼續改良,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是變速的設計。 最早的「三速」系統在1902年面世,而「十速」車則於1909年在法國誕生。

當腳踏的扣連齒比較大而後輪的扣連齒比較小,單車走得比較快;當腳踏的扣連齒比較小而後輪的扣連齒比較大,單車走得慢但有力。 單車的變速,提供多種組合,使單車可適應各種路面坡度。
在過去的一個世紀,單車的設計大致定型,雖然有所謂迷你車、越野車、摺合式單車等款式, 但「腳踏─扣連齒─鏈條─輪」這個精妙的設計從未改變過。


傳動帶的歷史 鏈條的歷史 單車的演變 皮帶的無段變速

參考資料:
單車之友編著, 《香港單車小百科》, 香港 : 山邊社。
Microsoft Encarta Deluxe 98